“临汾旅”,我军建军史上的绝世荣耀,八纵二十三旅立下赫赫战功

临汾 更新于:2025-10-16 04:37
  • 香远益清36
    汾旅”是我军建军以来,绝无仅有的顶级荣誉称号。

    立功单位是当年晋冀鲁豫军区八纵二十三旅,时任旅长黄定基、政委肖新春。

    这支光荣的部队,在解放战争中解放临汾的战役中立下大功,获得此荣誉称号可以说当之无愧。

    近些年网络上沉渣泛起,对“临汾旅”说三道四,说荣誉过高了,也有说中央之所以给这么超规格的荣誉称号,是为了照顾徐向前元帅的面子。

    其实要我说,这些争议都没摸到根子上。临汾旅的荣誉,哪是“面子”俩字能解释的?那是1948年的战场刚需逼出来的,是我军从“打不进”到“打得进”的关键一步,这荣誉的分量,得搁在当时整个华北战局的棋盘上看。

    1948年开春那会儿,山西的国民党军就像缩在乌龟壳里。阎锡山把城池修得跟铁桶似的,临汾城更是头一号硬骨头——城墙高三丈多,全是砖石砌的,城外还有宽三丈、深两丈的护城河,城墙上碉堡一个挨一个,城里驻着两万多敌军,全是阎锡山的精锐“亲训师”。那会儿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大多跟着刘邓、陈赓南下了,徐向前手里就剩下刚组建的八纵、十三纵这些“新部队”,重武器少得可怜,山炮加起来不到二十门,炮弹更是打一颗少一颗。

    这种时候,攻城就是要命的事。你想想,没重炮怎么破城?总不能让战士们拿命去填吧?之前打运城,部队就吃过亏,硬攻伤亡太大,后来靠坑道爆破才拿下来。到了临汾,敌人学精了,城外挖了好多“听音井”,专门防坑道,还派兵出来破坏。这种仗,比的就是谁能扛住、谁能把坑道挖到城墙根下。

    二十三旅就是这时候顶上去的。他们从城外三里地开始挖,白天不敢动,晚上摸黑干,战士们猫在坑道里,又闷又潮,还得防着敌人的毒气弹和手榴弹。有次敌人发现了坑道,往里面灌水、扔炸药,二十三旅的战士硬是一边堵水一边往前挖,整整挖了二十多天,最后在城墙底下埋了八千多斤炸药。总攻那天,一声巨响,城墙炸出个三十多米宽的口子,部队顺着缺口冲进去,打了七天七夜才把临汾拿下来。

    这一仗的意义,可不止是占了一座城。那会儿全国战场刚进入战略反攻,华北的国民党军就靠着一座座城池负隅顽抗。临汾战役是我军第一次用坑道爆破拿下这么坚固的城池,等于给后续的攻城战趟出了一条路。后来打太原、打天津,很多部队都学了临汾旅的坑道战术。你说这种战术创新的价值,能用“旅级单位该不该授荣誉称号”来衡量吗?

    至于说“照顾徐帅面子”,那更是瞎扯。中央军委授荣誉称号,啥时候看面子?济南第一团、塔山英雄团,哪个不是拿命拼出来的?临汾旅那会儿伤亡多大?全旅打下来减员近半,光牺牲的干部战士就有一千多。要是没实打实的战功,没在关键时刻顶上去,能给这么高的荣誉?

    说到底,临汾旅的荣誉,是战场需求的勋章。1948年的华北战场缺的就是能啃硬骨头的攻坚部队,临汾旅用坑道爆破撕开了口子,证明了“没重炮也能打硬仗”,这种突破比啥都金贵。荣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战士们一镐一镐挖出来的,是用鲜血换回来的,这才是临汾旅荣誉最该说清的事。

    总结:临汾旅的荣誉,从来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而是1948年华北战场攻坚需求的必然。在缺乏重火力的年代,他们用坑道爆破创造了攻城奇迹,为我军战术创新趟出了新路。这种从“不可能”到“可能”的突破,才是荣誉最硬核的底色——不是靠级别,不是靠人情,是靠实打实的战场贡献,这才是临汾旅荣誉真正的分量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