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只拖斗
1961年晋南专区(临汾、运城)行政区划情况
1961年晋南专区行政区划调整是山西省基层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节点。此前受“大跃进”影响,临汾、运城两地长期处于合并状态,行政架构高度浓缩。随着全国性区划调整政策实施,晋南专区于该年撤销,重新划分为临汾地区和运城地区,形成新的管理格局。
调整后的临汾地区以原专区核心区域为基础,辖临汾县及周边多个农业县份。城关镇作为行政中心,集中了主要行政机构和商业设施。周边县域多以自然地理单元划分,山区村落沿河谷分布,平川地带形成连片聚落。交通网络以连接县城与乡镇的土路为主,受地形限制,路况较为简陋。
运城地区恢复后,行政范围涵盖运城盆地及周边区域。运城镇作为中心城区,承担着区域行政与经济职能。县域调整注重历史沿革与地理特征,部分相邻乡镇因人口规模或管理需要合并重组。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耕为主,聚落分布受黄河支流影响显著,形成带状或团块状分布形态。
此次调整体现了国家对行政区划稳定性的重视。通过恢复原有专区建制,既缓解了前期过度合并带来的管理压力,也兼顾了地方实际需求。临汾、运城作为晋南核心区域,其行政架构的独立化为此后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尽管调整后县域数量有所增加,但整体管理框架仍保持相对集中,与全省“市管县”体制形成互补。
从更长时段观察,1961年的区划调整为改革开放后的地级市设立埋下伏笔。临汾、运城在后续发展中逐步脱离专区模式,通过撤县设市、调整辖区等方式形成现代行政区划体系。此次调整既是对特殊历史阶段的修正,也为区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过渡性框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