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,山西蒲县疾控中心职工奇闻,养老金监管漏洞亟待修补

临汾 更新于:2025-06-28 04:28
  • 定速巡航2
    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:撕开养老金监管的裂缝

    近日,山西临汾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却能层层过审,还冒领养老金69万元,同时在新单位工作取酬的事件,经审计署披露后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。这一事件,不仅仅是一个荒诞的个例,更是撕开了养老金监管体系的裂缝,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。

    从事件本身来看,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,如此明显违背常识的情况,却在一系列审核流程中畅行无阻,实在令人匪夷所思。一个人的人事档案竟有14处涂改,这绝非偶然疏忽,而是公然的违规操作。相关人员通过涂改档案,将出生年月后移,参加工作时间提前,伪造关键信息,虚构退休条件,其行为已涉嫌违法犯罪。

    这起事件背后,暴露出了多方面的问题。首先,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,漏洞百出。档案本应是记录个人真实信息、工作经历等重要内容的官方文件,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。然而,蒲县疾控中心这名职工的档案却能被随意涂改,可见日常管理的混乱与松懈。档案管理人员是否尽到了保管和审核的职责?有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档案查阅、修改登记制度?这些都值得追问。

    其次,退休审批环节形同虚设。办理退休手续,本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,以确保符合法定退休年龄和缴费年限等条件。但在这起事件中,“1岁工作,22岁退休”这样离谱的情况都能通过审核,说明审批部门在审核时没有认真履职,存在严重的失职渎职嫌疑。是审核人员业务能力不足,无法辨别档案的真伪和异常?还是背后存在利益输送,故意大开方便之门?这都需要深入调查。

    再者,养老金发放监管不力。养老金是老百姓的“养命钱”,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。但这名职工在违规“退休”后,一边领取高额养老金,一边在新单位工作,长达多年时间里竟无人察觉,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。相关部门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,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核查机制?有没有对领取养老金人员的资格进行定期审查?这些监管漏洞的存在,不仅导致了养老金的流失,也严重损害了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公信力。

   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这起事件也反映出当前社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。社保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而建立的重要制度,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然而,类似山西蒲县这样的事件,却让社保制度沦为了个别人谋取私利的工具,这无疑是对社保制度初衷的背离。如果不能及时堵住这些漏洞,加强监管,那么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重威胁,广大参保人员的权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。

    如今,蒲县相关部门已启动调查程序,多部门联合行动,依法依规依纪处理此事。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,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。对于这起事件,必须彻查到底,不仅要追回被冒领的养老金,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,无论是篡改档案的当事人,还是失职渎职的审核人员、监管人员,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